由“召父杜母”说开去

作者:南京 张小兵  时间:2006/2/23 17:31:0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
  西汉元帝时,南阳郡太守召信臣,勤政爱民,“好为民兴利”,实施富民政策。亲自深入田间,指导农耕,住宿寻常百姓家,了解人民疾苦,难得闲暇。巡视河流,探究水源,主持开通沟渠,建水门堤闸数十处,可灌溉农田“多至三万倾”。还为百姓定立用水规则,“刻石立于田畔,以防纷争”。 移风易俗,大兴节俭,禁止婚丧嫁娶奢侈浪费。约束官吏及其子弟,发现下属官吏有放任其子弟游手好闲和不务正业者,轻则批评,重则罢官,甚至绳之以法。于是,“百姓归之,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民得其利,蓄积有余”。“吏民亲爱信臣”,尊称他为“召父”。
  东汉光武帝七年,南阳郡百姓又幸得杜诗为太守,杜诗少有才能,爱民如子,处处为民作主,以卓越政绩而赢得百姓爱戴。他“诛暴立威”,“性节俭而政治清平”,减民劳役,造水排,铸造农具,提升生产力水平。并开沟渎筑池塘,广垦农田,百姓粮丰衣足。人们将他与召信臣相比,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从此,“父母官”这一尊称便广传后世。“召父杜母”便也成为官吏的楷模。
  可见,“父母官”起源于百姓对两位太守的赞誉和颂扬,把太守关爱百姓与百姓爱戴太守的关系喻为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古人云: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重温“召父杜母”的故事,对理解我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思想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首先,“父母官”不是自誉,而是百姓对好干部表示尊敬的称呼。召、杜两位太守为百姓干实事、做好事,赢得民心,百姓发自肺腑地称呼他们为“父母官”。“父母官”一词原本包含儒家的民本主义思想,有一份爱民情怀。但是,如果当官的自认为就是百姓的衣食父母,吃着老百姓的,喝着老百姓的,高高在上,盛气凌人,这样的“父母官”即使为老百姓做了一点事,也会为千夫所指,留下万载骂名。
  其次,“父母官”在其位当谋其职,一心为百姓谋福利,求发展。召、杜两位太守廉俭执政,励精图治,依据当地实情,去末归本,兴修水利,奖励农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当前,我们的干部只有在实际工作中关注民生、善解民忧、谋求民利,真正做到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造福百姓重于一切,实现人民的愿望先于一切,实施新举措,开创新局面,带领广大百姓在大建设、大发展的新时代一展风采,才能真正成为党的好儿女、人民的好干部。 
  再次,今天,“父母官”这一称谓更多的是广大百姓对领导干部的一种鼓励和期盼,而不是“封建家长”的代名词。当前,我们有些干部个人说了算,将自己视为“土皇帝”。要么,说话“我”字当先,什么“我提拔你……”“我拨给你……”“我罚你……”“我撤你……”等等,怎能不令人愤慨!要么,拍胸脯、敲锤子,瞪眼睛、吹胡子,一切以个人为中心,丢掉了党的民主、扔掉了国家的法规,脱离了人民群众,也就成为了典型的封建家长。    
  要保持党的先进性,首先必须保持党员干部的先进性。我们必须牢记:干部不是人民的父母,人民才是干部的父母。没有人民群众,就没有共产党,没有人民的国家,也没有大大小小的官员。做人民的公仆,人民的儿子,是共产党干部的优秀品质。因此,“干部首先要当好人民的儿女”。今天,为官者更应当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融进对待群众的态度里,以爱民之心鞠躬尽瘁,以利民之事死而后已。
  “父母官”不是官,而是百姓对自己爱戴的干部的昵称,是赞美,也是一种期盼;“父母官”不是父母,而是人民的儿女,是荣誉,也是一份责任。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