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同行

作者: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括苍中学  许海英  时间:2006/1/6 13:11:21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
  [摘 要]课堂教学应提倡民主化,师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平等的交流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完全在教师设置的情境和问题的控制下,对课文作层层剖析。本文认为,学生是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氛围、积极反馈并巧设帮助,应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和老师同行,共同揣摩语气,品味辞章,斟酌语意,领悟感情,分享体验,而不是由教师来作分析并强迫学生接受。
  [关键词]课堂;语文;民主;同行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决不是教师居高临下,我讲你听,我管你服的关系。而应该是互助的、平等的关系。一方面,教师帮助学生学习,另一方面学生帮助老师教学。”(魏书生《论语文教学的民主化》)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课堂教学的科学与民主才能得以具体地实施,学生的潜能才能得以有效地发挥,素质的培养才能得以真正地落实。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极强的学科,它具有模糊性、情感性、发散性等特点,它的直觉思维的特点决定了它不可能像对待自然科学那样十分理性地去分析和指导,理解一篇课文也无须严格的步骤和规则。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也在妙悟”。这和语文课中学生通过自己的诵读、分析、品味,悟出语文中的知识、道德和美的道理是相通的。而这种效果决非单凭老师的侃侃而谈、冗长分析能相比的。
  因此,教师不应扮演一个高高在上的“布道者”的角色,而是应该以平等的面貌出现在学生中间:走下讲台,和学生一起讨论疑难;为学生服务,提供有关知识。学生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在教师陪伴下,和老师同行,一同收集处理信息、一同感悟课文的主动学习者。
  要使学生和老师同行,教师主要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氛围,使学生敢于和老师同行
  应试教育使一些学生习惯于被老师灌输知识,习惯于一味听记老师对课文的讲析。
  事实上,语文作为思维交际的工具,又离不开人的思想感情、阅历和素养的参与。同一篇课文,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可以体会出不同的思想意义。中学生本来思维活跃、天真活泼、无所顾忌、喜欢发言。假如教师在课堂上用自己的态度、语言和教学技巧,创设出一种宽松、和谐、愉快的教学气氛,则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敢于表现自己,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质疑老师的说法。这样,学生以自信、自强和进取的态度和老师同行,一起研讨课文内涵,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而不会成为“注入式”教学中唯唯诺诺的被灌输者。师生同行,共享智慧,也就成为了可能。
  二、积极反馈,使学生乐于和老师同行
  当学生的学习一旦摆脱了被动状态,强烈的求知欲会促使他们的思维异常活跃,他们可以提出很多的看法和问题,有许多是老师意想不到的。语文学科直觉思维强的特点使学生会以非逻辑的跳跃的方式得出结论,一些学生常常会不假思索地随意喊出自己的看法。假如这些表现得不到老师及时的积极的反馈,那将大大地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不再愿意与老师探讨下去,懒得和老师同行。有教学修养的老师决不会滥用师道尊严,抹杀学生的直觉体验,剥夺学生的读书乐趣。而是与学生取得平等的态度,谦虚而又认真地和学生一起研讨问题,对学生的表现热情鼓励,真诚赞赏,自己在知识面前取老实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课堂上未弄通的,课下去钻研。这样做,不仅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又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和谐。教师赢得了学生的尊重,学生也乐于在课堂上和老师同行。
  三、巧设帮助,使学生易于和老师同行
  对语文教学中的疑点和难点以及比较含蓄或潜在的内容,学生易出现困惑,常常会因缺乏帮助而感到无从下手甚至想避重就轻或放弃不理。作为学生的同行者,教师应及时发现学生的这种心理,适时巧妙地作些启发,如为学生指点方向、开阔思路,提供典范等,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设下一架架通往问题实质的知识之梯,让学生自己经历思考分析、得到知识的过程。这种不露声色的帮助不是教师直接把知识给学生,而是使学生在同行者的点拨、启发下,不知不觉地从思维受阻、思路中断的困境中走了出来,挖掘了学生潜在的个人学习能力,增强了学生进一步读写的信心和动力。教师珍视学生自己的声音,并引导学生继续深入地钻研,学生对自己的意见不断增补,教学任务就在这个思维渐趋精密的过程中逐步完成了。
  作为素质教育一块重要阵地的语文课堂,它应该是开放的、民主的,一堂好的语文课中,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合作、相互参与的。因为,师生同行可以营造出和谐的教学气氛,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孙春成编著:《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语文出版社,1998年版

文章评论

共有 2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456 于08-26 16:44发表评论: 第2楼
  • 我爱Angel的泪 于12-21 10:19发表评论: 第1楼
  • 虚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