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词“虽”的两种解释辨析

作者:江苏省东台市中学 王兆平|  时间:2005/8/19 8:24:23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

 

  古代汉语中, 连词“虽”有两种解释:①“虽然”; ②“即使”。那么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应怎样确定其义项呢?我们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辨析落实。
 一、时态表达的差异
 “虽”,用于“已然”的情况下, 对已经实现的事实先表示承认, 下面再转折到正意,释为“虽然”; 用于“将然”的情况下,对设想或将要发生的情形先承认,然后转入再正意, 表示结果或结论不受其影响,释为“即使”。例如:
  (1) 相如度秦王虽斋, 决负约不偿城, 乃使其从者衣褐, 怀其璧, 从径道亡, 归璧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2) 北虽貌敬,实则愤怒。(《〈指南录〉后序》)
  按: (1)是蔺相如在秦王被迫接受“斋戒五日”条件后的思考; (2)是文天祥身陷囹圄, 透过“貌敬”的现象所见到的“愤怒”实质。两者都是面对客观事实的揣度和分析,与后面的分句构成转折关系,“虽”解释为“虽然”。
  (3) 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曹刿论战》)
  (4) 虽有槁暴, 不复挺者, 车柔使之然也。(《劝学》)
  (5) 虽我之死, 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按: (3)(4)(5)三例句中,“不能察”“小大之狱”、“有槁暴”和“我之死”都是设想的情形, 后面分句与之构成假设关系,“虽”解释为“即使”。
  二、呼应词语的不同
  文言文里, 前面分句或词组用“虽”字, 后面分句或词组有时用“而”、“然”与之呼应, “虽”解释为“虽然”;有时用“犹”、“亦”与之呼应, “虽”便解释为“即使”。例如:
  (6) 虽才高于世, 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
  (7) 灌婴虽少, 然数力战, 乃拜灌婴为中大夫。(《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8) 楚虽有富大之名, 而实空虚;其卒虽多, 然而轻走易北,不能坚战。 (《史记·张仪列传》)
  按: (6)(7)(8)三例句中, “虽……,而……”、“虽……,然……”、“虽……,然而……”, 都是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语,相当于 “虽然……,但是……”。
  (9) 若夫豪杰之士, 虽无文王犹兴。(《孟子·尽心上》)
  (10) 时不与法俱在, 法虽今而在, 犹若不可法。(《察今》)
  (11) 江东虽小, 地方千里, 众数十万人, 亦足王也。(《史记·项羽本记》)
  按: (9)(10)(11)是三组假设关系的复句,关联词语“虽……,犹(若)……”、“虽……,亦……”,相当于 “即使……,也……”。
  三、表敬角度的区别
  从表敬的不同角度, 亦可以确定“虽”在具体环境中的义项。一般说来,表示自谦时, “虽”解释为“虽然”;表示对他人的敬重、赞颂时,“虽”解释为“即使”。例如:
  (12) 相如虽驽, 独畏廉将军哉?  (《廉颇蔺相如列传》)
  (13) 故余虽愚, 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按: (12)(13)例句中, “虽”后的“驽”和“愚”,分别是相如对门客、宋濂对马生的自谦之辞。“虽”只有解释为“虽然”,才合乎彼时彼地的语境。
  (14) 推此志也,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5) 夫诸吕用事, 大臣专制, 然陛下从代乘六乘传驰不测之渊, 虽贲、育(战国时勇士孟贲和夏育)之勇不及陛下。(《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按:(14) (15)两例则是作者赞美、敬重之语,“虽”解释为“即使”。唐朝张守节《史记正义》曾就(14)句注释, “言屈平之仕浊世,去其汙垢,在尘埃之外。推此志意,虽与日月争其光明,斯亦可矣。”由其中 “虽……,亦……”关联词语,也可佐证 “虽”解释为 “即使”。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 古汉语中还有“虽”、“然”连用的现象, 但有别于现代汉语合成词“虽然”,它是由两个单音节词组成的词组,有承上转下的作用,“虽”为连词,“然”则是指示代词,这里的“虽”同样存在“虽然 ”、“即使”两个义项的区别。根据上文的三方面辨析,也可以落实其意思。例如:
  (16)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 吾见其难为, 怵然为戒, 视为止, 行为迟。(《庖丁解牛》)
  (17) 虽然, 使后之为君者果能保此产业, 传之无穷, 亦无怪乎其私之也。 (《原君》)
  按: (16)例可以从表达的时态方面分析,“虽”解释为“虽然”; (17)例可以从呼应的词语“亦”上判定, “虽”解释为”即使”。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