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作文的“真实”
“真实”无疑是作文的前提,人们提倡“自由状态下的写作”、“绿色作文”等等,基本点就是求得作文的“真实”,不希望学生作文里充斥着虚假的情感,进而“培养”出了虚假的灵魂。而在对“真实”界说上,人们则是强调文章“全由心底流出”。这当然是不错的,但若细究起来,我们就会发现这里面实际上还存在着模糊之处。比如“心底”,怎样才是“心底”?若按弗洛依德的“本我”“自我”“超我”来看,则作文表达的是哪一个“我”呢?当然,我不懂、也无意在这里讨论弗氏理论,目的是想说,在我们目前的作文教学中,似乎没有关注到“作文真实”其实也是有层次的,依笔者愚见,可以分为“浅表的真实”和“深层的真实”。下面作一简单阐述,聊以抛砖引玉。
浅表的真实
浅表的真实,是感受的真实,又仅是感受的真实。能真实地反映出自己的感受,原本不错,但人的感受是暂时性的、多变的,如果要让这感受稳固下来,还要经过思想的过滤;甚至,在思想的过滤后,会出现与感受中完全相反的结果。不妨举个生活中的例子。中国女排经过拼搏赢得了奥运金牌后,以团体在 2004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中当选;在颁奖典礼上,白岩松问队长冯坤“爱不爱陈指导”,冯坤说,当他平常训练批评我们的时候,我们难免会有点怨,但只要一想到他批评我们是为了什么,这样的情绪就会烟消云散,我们爱他。(大意)
在这里,我们有几点要注意。首先,冯坤的回答是真实的,如果她一开始就说“爱”,我们就很容易想到,她的回答是应景的,并非出自真心,即使是真的,也似缺了点什么。其次,她的回答涉及了两种真实,由于训练时挨批而生“怨”是真实的,是很真切的感受(十之八九还会在心里回骂);但人并不只会“感受”,人更会思考,随后她们想到的是,陈指导并不是因为个人的好恶而骂她们的,要迎来作为一支竞技队伍的最大辉煌,陈指导的“骂”是必需的。于是,心中的“爱(敬)”就驱逐了前面的“怨”,经思想过滤后的真实驱逐了感受的真实。
由此可见,浅表的真实虽也是真实,但是“浮”的,往往缺乏深层的意义。
深层的真实
由上例,我们已经可知“深层的真实”较之于浅表的真实的优势所在。它是与人的思想相关的,也即与人的主体精神力量相关,更凸现了“人”之为“人”的特性。
可再举一例以作说明。曾经安排一次作文让学生谈谈高三的学习生活,结果收上来一看,十之八九写的是学习的辛苦、生活的枯燥、压力的巨大、心情的迷茫……你敢说这不真实吗?当然是真实的,是真实的“牢骚”。我们老师本身就常常是这样认为的,在做学生思想工作时,是告诉他们高三苦是苦,但转眼就会过去,或者说许多事情总是“先苦后甜”的,为了以后的甜,忍着吧,等等。可见相当一部分师生对高三(其实就是对生活)的认识,还只停留在“浅表的真实”上。而有几位学生则避开了对这“浅表的真实”的书写,沉潜下去,写那“深层的真实”,也即,他们在对自己学习、生活进行咀嚼之后,进一步悟出,这一段人皆以为苦的日子,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实际上是对自己人生的磨砺,是对自身能量的激发,是自己精神力的见证。
正因为真实分浅表和深层且深层真实更有其意义,所以我们在写作文时,必须强化“深层的真实”,比如上面所说的在高三的苦、生活的枯燥中寻找学习、生活的意义;而只要认真去挖掘了,深层的真实是会呈现的。不过这里可能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当我们强调“深层的真实”的重要,学生又会不由自主地在作文中拔高自己,让自己成了一个“充气人”,这就又回到我们过去的病态境况中去了。因此,我们在设题时,也不能过于强化社会伦理道德感,以致导致“掺水”作文的大量涌现。(社会伦理道德并非不重要,但它的重要不应该是体现在考场这样的敏感时间,而应该体现在日常生活当中;如果它已成为我们社会的一种“缺乏症”,那么在考试中体现还是没有意义的。)还是要在“让我们对自己负责”此类角度找题,让学生努力去发掘自身在社会的意义,对自己对他人的意义等等,这样或会更真实些。
另外,我们还要破除“阴暗=真实”、“光明=虚假”这样的等式。学生会制造“光明”,也会制造“阴暗”,而且更擅长后者。因为现在的学生标榜个性,已不大愿意“光明”了,一门心思地“阴暗”,在阴暗中求“深刻”,于是学生作文总是一片沧桑。你说要表达“深层的真实”,这不就是嘛!不是。我曾经在一篇小文中说过:“高中生真有那么多阴暗、深刻吗?没有。因为它们需要的除了相当敏锐的观察力、感受力、思考力,更多的还是相应的社会阅历,简言之,是需要社会经验与个体精神的相互作用。而学生是缺乏这些的。于是,只能是书写‘想象的阴暗和深刻’。”(《关于学生作文:自由与作秀》)只是“想象”的,不是对于自身生活的真切体味、对自身能量的深层挖掘。这后者由于其根本上的“虚假”,比“浅表的真实”更要我们努力去纠正,是我们在“作文打假”行动中特别要留心的。(全文约1900字)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