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预习要难易适中

作者:陕西城固县博望中学 任勇  时间:2013/3/4 9:48:06  来源:曾相识原创  人气:
     摘要:预习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预习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节奏和课堂效率。如何做到预习难易适中、方法合理,应是语文教师首先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语文、预习、难易适中        
  预习是学生对旧知识进行巩固运用并对新知识进行独立思考的学习过程。一般来说,预习是为教师进行下一阶段教学任务服务的。预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下一环节的教学效果。预习好比下根基,上课好比修房子,根基没有下好,房子恐怕很难高质量地建造起来。预习效果的好坏有多方面的原因:              一,教师的调子定得过高,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大多数学生往往会半途而废,直接影响下一阶段的学习。例如:某教师在教读鲁迅先生的名篇《孔乙己》一文时,出具的预习思考题如下: (1)给课前“预习提示”中的生字注音,生词释义。 
  (2)概括孔乙己的性格特点。         
  众所周知,鲁迅先生的文章内涵极其深刻,而《孔乙己》这篇小说更有其复杂的社会背景。仅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基础上就要求分析孔乙己的性格,恐怕是很难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二,教师对预习的重要性没有明确的认识,调子定得过低。这样,学生解决问题如探囊取物,容易使他们麻痹大意,对课文的学习产生轻视心理。这不仅不利于老师下一环节的课堂教学,而且会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时就束手无策。仍以《孔乙己》的预习为例,一些老师,只要求学生了解生字,新词,浏览作品。这样的预习并没有让学生真正进入作品,动脑思考,其效果也不会令人满意。 三,更有甚者由作秀变成了假效果。即学生不通过动脑思考,而直接从某资料上获得答案。这样,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表面上效果良好,实际上什么也没学到。预习效果不好,往往既费力又费时。而老师指导预习和课堂教学的时间非常有限,这样往往容易打破既定的教学计划,是老师的教学陷入被动尴尬的局面。反之,科学地组织起有效的预习,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上课,便于老师精讲要点,难点,提高教学效率。同样是《孔乙己》的教学预习,我曾出具了一些难易适中的预习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如下:
  (1)查字典熟悉生字词。  
  (2)阅读课文,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课文描写了孔乙己在哪些处所活动?           
  2)人们对孔乙己的态度如何?        
  3)你认为孔乙己的遭遇哪一次最惨?为什么?   
  4)你同情孔乙己吗?你觉得孔乙己有哪些缺点?  
  一篇课文,老师只有一两节课的讲授时间,如果不能切实有效地组织与安排学生预习,恐怕是很难高质量地完成《课标》所规定的教学任务。那么如何把握预习的难易程度又注重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呢?        
  1,深入钻研,明确目标。          教师要深入钻研《课标》对本教材的具体要求,通读教材,认真钻研每单元课文的编排原则,找出其共性及个性,确定单元、课时训练计划,从中精选出每节课的预习题,真正使预习在有目的前提下进行。 2,精心布置,灵活多样。         
  要努力开拓出一种新鲜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的路子,使学生愿意动脑,变被动为主动,做到预习形式多样化,不停留在死记硬背,机械抄写上。                  
  3,改进教法,“预”“教”统一。       
  教师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无论是课前的预习还是课后的作业都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时刻做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尤其对于语文教学,不要学生死记那些解词,段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       4,合理评价,培养兴趣。         
  要使学生坚持不懈地做好预习,最关键的是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并逐渐养成习惯。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认真检查预习、及时批改并合理地做出评价。要善于发现优秀者及个体的闪光点,力争多鼓励,多表扬以激发他们自觉学习的兴趣。                   
5,分量适当,难度适宜。          
  预习既然是课堂教学的前期准备工作,那么它的作用与地位不可超越课堂教学,所以给学生安排预习作业时一定要做到难度适宜,题量适当,预习时间尽量控制在三十分钟之内。    总之,只有设立难易适度的预习目标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教的轻松,学的愉快”,也才能不断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