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说不尽的绝望——评《寻找我家》

作者:孙新新  时间:2012/11/10 23:07:4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
   《寻找我家》以其荒诞不经的故事情节,夸张变形的表达方式以及朦胧、多以的主题等因素而成为现代小说的典型代表。
  小说主要讲述了“我”丢失家庭,而后在别人的帮助下找到家但是妻子、孩子却各不相认,终于“我”被逼无奈的再度踏上寻找家的道路这一荒诞不经的故事。
  可以说,这部小说就像是一篇现代寓言,言简而意丰,发人深思。我们在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的倾注下看到了当代社会中人的压抑和扭曲。
  首先,文本向我们展示了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隔离,尤令人震撼的是这种冷漠和疏离发生在至亲的家人身上:妻子、儿子和丈夫。在这一点上,与尤涅斯库的荒诞戏剧的代表作《秃头歌女》可谓是有异曲同工之处。并且,我认为,《寻找我家》有着更为深层的悲哀。《秃头歌女》中两对夫妻虽然开始时互不相认,但结场时却也以拥抱而告终。而《寻找我家》的一家人虽然彼此熟知对方的生活乃至隐私,比如文中讲的“你后背靠近臀部的地方有一颗黑痣”,这一典型细节道出了二人之间的亲近。然而,正是这样貌似亲近的关系反而衬托出两人内心是疏离,妻子依然认不出丈夫。而且,文中出现了另外的一位“丈夫”,“我”在这位“丈夫”的逼迫下再度走出了家门。
  那么,就出现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文中的另外的那一位“丈夫”到底是谁呢?“我”和他——这两位“丈夫”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在我看来,文章出现的另外的那一位“丈夫”就是“我”,或者说是“我”的另一面,更深层的说另外的那一位“丈夫”是现实中的真正的“我”。文中以“我”的眼光描绘了“我”与那位丈夫的区别:他是一个“围着围裙、满手油渍的中年男人。那男人四方大脸,一脸的愚钝”。而“我”却是“比他要年轻要英俊,比他能挣钱,比他能做事,比他…”“我”是一个离经叛道的精神中的理想人物,而文中的“丈夫”则是“我”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切实的存在。在这里,我们可以解读出一个迷失于现代生活中的可怜的人物,是一个迷失自我的典型。也许“我”过去是一个能干而英俊的人,但是如今的“我”已经是一个“一脸愚钝的”的人了,可悲的是“我”已经分不清哪一个才是真正的“我”,哪一个是理想中的“我”了…
  再次,文中两次出现了“杨柳花絮”,在这里颇具象征意味。杨柳花絮像浮萍般漂泊不定,这正象征的表现了“我”这个漂泊无依的人和无所适从的孤寂的心境。而且,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像“我”这种漂泊无家的人有很多。文中台长说:“现在丢失家庭的人很多,据统计在我市30-40岁的男女青年中,丢失家庭率高达67.8%。”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疏离与孤独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种普遍的精神困惑,它已经成为现代人心中挥之不去的阴霾,这是令人恐怖的,这与当代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例如在文章中“我在登完广告的第二天上午正在一家豪华宾馆里睡懒觉”,也许正是物质生活的极大富足导致了现代人内心的空虚和迷惘。
  在这篇文章中,夸张、荒诞、变形、象征等手法的运用更加使这篇现代寓言蒙上了一层朦胧多以是色彩。
  正如加缪所主张的“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文章鲜明的体现了荒谬这个特点。“我”荒诞不经的遗失了家庭,别人荒诞不经的帮助“我”寻找家庭,妻子、儿子荒诞不经的不认识“我”。这是一个荒诞的、去理性的文本结构。其次是象征手法的运用。“我”拿钥匙打开了“门锁”,但是却打不开“我”和家人之间的“心锁”,“锁”象征着家人之间的疏离,这就似一墙之隔然而心却远了,在如前面所提到的“杨花柳絮”。其实,可以说整个文本都具有象征意味。正是这些荒诞、象征等手法的运用使得文本更加的晦涩难懂。同时,也留给了读者更多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文章笼罩着一种悲哀的幻灭感,主题上是绝望的。文章中说“这明明是我的家,这又不是我的家,那么我的家在哪里呢?我至今仍在寻找。”“寻找家庭”本身便是一项辛酸的行为,然而寻找却又不得又该是何等的绝望!遗失了心灵的港湾,那么人生命里最强大的归属感也就幻灭了。“我”悲伤的走在寻家的路上,绝望而执着……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