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赏析烛之武125字的说辞
作者:ht88111 时间:2012/9/6 22:21:10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游说之难: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
还有“秦晋之好”的成语,更可见秦晋关系之深厚。
成功之巨:1、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
2、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
此一段评论,教师大多轻轻放过,自己前些年教学也是如此,虽知评论精当,但不知如何穿插于教学之中。如何把材料――特别是课本已有材料充分利用好其中奥妙甚多。此段评论后文还将用到,不可不重视。
二、在如此艰难的情境之中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可以这125字蕴含着太多的智慧与力量。下面让我们走进这伟大的125字。
首先是分层,并把课本的文句概括为四字短语来表述:
郑既知亡 敢烦执事 (其益)[益事渺茫]
越国鄙远 亡郑陪邻 (其害)[错事可见] [利害之辨]
舍郑利秦 共其乏困 (其利)[利事可期]
君为晋赐 朝济夕设 (其德)[史事可证] [恩仇之鉴]
东封西肆 阙秦利晋 (其意)[祸事可测]
这里有一个细节,就是烛之武所说的第一句话――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我们大多悄悄的滑了过去,其实这里大有文章,而且是指导学生细读文本的最好例子,自己读此文数十百遍,教此文五遍,均未发现其中的奥秘,至今日始明。
先来看一段评论。
得势全在秦、晋围郑,郑既知亡二语,先令人气平了一半;以后纡徐曲折,言言刺入秦伯心窝里去。词令之妙,一至于此!其悦而且戍也,固宜。
――【清】过珙《古文评注全集》卷一
过珙所言“得势全在”之评价,是否过高,如何理解?
当学生理解不了的时候,教师可适当做如下引导:
秦、晋围郑。烛之武上来就说了错话,课文开篇明明说“晋侯、秦伯围郑”,到了烛之武这里却成了“秦晋围郑”,于此,学生恍然大悟。
本来按照春秋公、侯、伯、子、男的爵位来排,晋侯应该在秦伯之前,而且围郑的主力当是晋侯而非秦伯,为何到了烛之武的口里一切全都颠倒了呢。
经讨论可知,烛之武于不动声色之间传达了郑国地秦(而非晋)的重视与尊崇,如此秦国显得更为重要和尊贵。
再说“郑既知亡”有如下妙处:
1、示弱;2、显示秦之强大;3、言外之意,郑国已经抛弃了自己的利益,那么将完全站到秦国的立场为上,为秦着想。
三、你认为烛之武这125字中最关键、最能击中秦伯内心的是哪些语句,为何是这些语句。
关键在于三处:1、以利诱之;2、以害攻(11班有学生说了一个“吓”字)之;3、以史证之。
用课后评论来说,就是: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
而且作者把这种利害观进一步的扩大――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很有点《三国演义》开篇:“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味道。
从秦国出师和退军来看都如此,而且结合《秦晋崤之战》的文字来看,更别有一番趣味。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秦晋崤之战》
就秦师而言:因利而来,又因利而退,日后又窥利再来。
烛之武退秦师之后两年,即促进会僖公三十二年
四、烛之武说服秦伯一段文字非常精彩,但有缺憾,有留白。就是烛之武每一层的话语秦伯都会有不同反应,课本没有描写,只有最后的一“悦”字,是远远不够的。
更进一步说,从侧面补写秦伯在不同话语背后的语言、动作、心理反应,更可见烛之武言说之妙。
况且,作文中,精当的侧面描写常常会收到意料之外的效果和精彩,况且初中课文《口技》也有所涉及,这里的补写练习既是对所学课文内容的深化,也是对写作的一种指导,最重要的是这一切都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林嗣环《口技》
一直有一种偏见,我认为这两段侧面描写的精彩要远远超过了,那个“善口技者”口技的内容。
下面是我试着补写的一段,不很精当,全当抛砖引玉,以期方家指正。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秦伯色稍解(缓)。(可以想见当秦伯听说郑国有人要面见他的时候,一定是傲慢无礼的,当烛之武坦然承认自己弱小的时候,其面色当有所和缓)】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秦伯心中充满了疑惑。侧耳细听。(灭掉郑国对我没有好处?那我又为何而来呢)】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秦伯如梦初醒,频频颔首。(唉,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呢,是矣,是矣!如没有烛之武之提醒,险些上当)】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秦伯心中窃喜。(有学生说是为暗笑,亦妙。)】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秦伯怒。(或捶桌大怒,或妒火中烧,有发之于外与藏之于内两种,均可。)】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秦伯心中一惊,吓出了一身冷汗。】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陷入了深思。】
重点突破之后,其余当略之。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