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中求变,关注生活
作者:高三 金国春 时间:2011/6/26 17:20:2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
一、平稳为主,稳中求变
整个试卷来看,题型没有多少变化,基本延续去年的题型,非常平稳。考点和考试内容,都没有大的变化,但也有略作调整的地方。
1.语知的考查,去年考的是语音和成语,今年仅考查成语中文字的使用,难度降低。江苏省自独立命题以来第一题一直考的是语音,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形式,可是今年突然考了字形,相信会有许多同学看到第一题会不适应,但是还好题目难度不大,不太可能会失分。病句题是学生比较怕的题目之一,从本题来看,难度中等,稍做训练的同学应当没有问题。压缩语段题,稍注意一下就会看到本段文字总共有四句话,最后一句明显是结论,所以可以把前三句中每句压缩成一个方面。
2.自2004年江苏省独立命题以来,文言文阅读基本上是人物传记,或与人物传记类似。今年的文言文体裁与比去年比区别要大一些,但是还是有不少相同的地方,比如:都是写人(去年的墓志铭其实也是在写人);都是宋人的散文;作者都是八大家等等。选文浅近,考点明确,难度较之去年持平。而且这个文本和江苏的学生都比较熟悉并做过的《方山子传》很相似,而且本文的传主也就是方山子的父亲,他们都是苏轼的老乡。实词题目的难度虽然不是很大,但还是有一定的迷惑性,如果将“以公少年易之”理解为“以公年少易之”的话就会容易一些。“易”应为“轻视,看不起”。
3.诗词鉴赏题今年选的是杜甫的《春日忆李白》,是一首大家都比较熟悉的诗,语言浅显,诗意显豁,阅读难度有所降低。相比去年的这个题难度稍微容易了一些。但真的要做好的话还是有一定的难度。默写题的难度与去年差不多,老大难的还是两句课外的,估计失分比较严重,特别注意的是今年竟然考到了现代人陈寅恪《王国维先生纪念碑》中的话:“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二、关注生活,贴近时代
1.整份试卷没有直接出现时事性题目,但试卷多处涉及当下社会生活和语言生活。语言运用题围绕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为网页写按语,25个字是网页标题的字数限制,题目既有现实意义,又与当下网络语言使用相合,颇有匠心。而且和2010年的这个题目有很多相似之处:
(1)不避热点,去年的上海世博会,今年的辛亥革命100周年,都基本上属于当年度最大的热点。
(2)以热点为话题考文学常识,去年的这个题目被很多人批评过,认为跟后面的题目有重复,但今年还是延续了去年的风格,从去年的小美人鱼到今年的夏瑜都非常的相似。
2.成语中的错别字选用广告中经常使用的“咳不容缓”,也是对现实语言现象的关注。
3.概括题虽然没有直接出现日本的地震海啸,但给出的材料与地震海啸有关,既关注了生活,也起到很好的科普作用。
三、作文立意较好,容易入手
1.“拒绝平庸”,命题立意较好。本人认为今年的作文是一个回归,有点回到十年前了。要想让作文出彩,应多在用例上下功夫,写昂山素季、写费马、写韩寒……都可以;倘若人云亦云,仍旧沿用作文常用古人素材,必定难逃平庸。题目已经限定好了:
(1)平凡不等于平庸。
(2)不平庸要求有原则,鉴识,有坚守。
(3)不平庸就是要创新、发展、上进。
要求不必面面俱到,可以针对以上几个方面中的一方面或者几方面联系“平庸”写即可。
考生应在平凡、平庸之间进行区别,引导人们在平凡人生之中积极进取,追求卓越。作文时,需要较为准确地把握“平庸”的概念,从而在“拒绝平庸”的题旨下,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提出自己的观点。由于“拒绝平庸”本身是一个较为通行的观念,所以,考生在立意上还是容易入手的。
2.这个题目,也有一定的难度。主要体现在:
(1)考生要较好地把握“平庸”、“平凡”这两个概念。
(2)这个命题要写出新意,有一定的难度。
3.更加趋于生活、趋于真实。这个作文不只是谈做人的问题,做人、做事、做文学、干事业方面都可以学习,所以它这个面还是比较广的。实际上拒绝平庸就是要有一种追求、要有一种理想、要有一种目标,在这种前提之下,如果同学们能够把以往写的一些作文,接触的一些生活,很好地写到作文里面,那么这个作文的立意会很好。同时,今年的这个作文题目,也给我们老师一个很好的启示,就是在平时辅导学生作文时,不要一味地追求深和难,而是要好好地、实实在在地引导我们的学生去关注生活,写出真情实感来,而这个全靠学生平时的积累,说得通俗点,也就是说与其花再多的时间去猜题押题,还不如好好地去关注我们的现实生活。
4.学生有发挥空间。经历四年高考作文题的“折磨”,今年终于迎来了一个没有“折磨”考生的题目,从评分的情况看,去年《绿色生活》均分较低,与前几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品味时尚》、《好奇心》、《怀想天空》等比较起来,今年这个作文题目,并没有为难考生。出的比较温和,一般而言,考生在看到这个题目时都不慌乱,不会因为题目看不懂而觉得不好写,导致心理上的紧张。另外,这个题目出得比较清晰,就是题目什么意思一目了然,这样在审题的时候不会给考生增加障碍,总而言之,这样的作文题目既有现实感,也让学生有发挥的空间。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