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澄净而旷达的千古绝唱——《水调歌头》赏析

作者:肖旭  时间:2010/8/3 17:18:50  来源:郭红玲转发  人气:
  赏读在线
  一曲澄净而旷达的千古绝唱——《水调歌头》赏析
  肖旭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上片缘月生情,驰骋想象,思索人生。先由望月而生“乘风归去”念头,继而担心“高处不胜寒”,最终于做出立足于现实、热爱人间的抉择。上片反映了词人由幻想超尘到复归现实的情感心理的演进历程。
  下片对月怀人——对弟弟的怀念,借月比附,先以月光照见无眠之人,显现人间的别离之苦。继以对月生怨,以强化中秋思亲的感情。最后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冷静分析,阐发了月有圆缺,人有离合的人生哲理。词末两句,是作者的美好祝愿,他祝愿亲密的人长久健在,虽然远隔千里,却能共赏明月,以寄思念。下片反映了词人不为离别所苦的旷达态度。
  从艺术风格来讲,这首词写得既挥洒自如,又结构严谨。纤细的刻画,豪爽的兴致,深沉的哲理,真挚的情意融为一炉,炼出了中秋月夜抒怀思亲的最美的合金,谱出了音冠天下的千古绝唱。归纳起来,有以下四个特色:
  一、豪放兼之婉约,飘逸而又深沉。
  词分豪放、婉约两派,可苏轼这首词却扬二家之长、避二家之短,形成了豪放兼之婉约、飘逸而又深沉的特殊风格和非凡神韵。无论写景、抒情、想象、说理,都给人一种豪放和飘逸的感受,而且蕴含着一种细致曲折、婉约深沉的动人韵味。
  二、结构严谨。
  全词紧扣中秋赏月的中心景物——月亮,来展开思绪和进行描绘。同时,章句又随感情起伏而跌宕:慷慨激昂时则“把酒问青天”;思亲怀人之际则“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步一顿,语气平缓。跌宕而融贯,起伏而舒展。另外全词以月贯穿全词,借月抒怀。全词从月起头,绕月行文,以月收尾,上片对月独饮,下片对月怀人,上下片感慨虽然不同,却也浑然一体,不能不视为结构之巧妙。
  三、语言自然、流畅、精美、铿锵。
  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园缺”两句,不但字数相同、句式齐整、词性对应、结构一样,而且还有巧妙的声调关系——两句中的重音位置和停顿间歇完全一样。因此念起来显得抑扬顿挫、铿锵悦耳。
  四、优美与壮美和谐统一的旋律。
  词中展示的“乘风”“起舞”之态,“明月”“青天”之问,场面开阔,气派豪迈,无疑是壮美的;“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之意,“照无眠”“不应有恨”之情,无疑是优美的。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句中,则既有壮阔旷达的处世思想,又有深沉缠绵的恋亲之情。总之,全词就像是一曲优美与壮美和谐统一的旋律,读之令人赏心悦目,余音缭绕。
  全词以青天为背景,明月为中心线索,构成清澄辽阔的境界,这一境界感发起作者希冀、徘徊、惆怅、达观等复杂感情和心理。在这心灵的历程中,作者又以理入词,以哲理性的思辨来遣释感情,达到感情的平静。
  古今共赏
  赏月佳对
  自古以来,有关赏月的对联不少,其中大多在“中秋月”上做文章。w?
  “中天一轮满,秋野万里香。”此联中虽不现“月”字,但“一轮满”已点出月满时的景观。n*j5RX
  大家熟悉的对联还有:“人逢喜事尤其乐,月到中秋分外明。”“几处笙歌留朗月,万家萧管乐中秋。”“地得清秋一半好,窗含明月十分圆。”这三副对子皆写得清新可读。 13
  “半夜二更半,中秋八月中。”这是明末清初文学家金圣叹作的对联。相传,金圣叹到金山寺闲游,寺宇长老出对子难他:“半夜二更半。”金圣叹一时对不上,不欢而去。后来,他因“哭庙案”被杀,临刑时,正是中秋佳节,他猛然想起长老的出句,对出了下联“中秋八月中”。历史上称为“生题死对”。.V|oc(
  与此联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今宵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一群书生,在中秋节欢聚一堂,饮酒赏月,其中一个秀才出上句,让大家对下联。结果无人对上。到了除夕夜,这群书生又相聚饮酒守岁,还是那位秀才对出了下联。中秋夜出句,除夕夜成对,被称作“中秋出句年尾对”。
  清代徐稚小的时候,老师出上句,他对出下句。“月明”指每月十五,有时也用来指“中秋”与“冬至”相对。“中秋赏月,天月圆,地月缺。游子思乡,他乡苦,本乡甜。”“地月缺”指人不团圆。中秋节又称团圆节,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代诗人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有一名句:“天若有情天亦老”,有人以为是绝对,后来曼卿对“月如无恨月常圆”,可谓天衣无缝。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