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安”
作者:不详 时间:2010/3/28 15:09:22 来源:363380261 转发 人气:
本义:安稳、安全、安宁,形容词。
其安易持 《老子•六十四章》
——事物还安稳时,它的安稳容易维持。
然后得一夕安寝 (宋、苏洵《六国论》)
——然后得到一夜安稳的睡眠。
引申义:
1.安身,动词。由本义引申(安全、安宁方可安身)。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左传•曹刿论战》
——使人安身立命的衣食物品,不敢独自占有。
2.安置,动词,由“1”引申(人与物安稳下来)。
先安笔砚对溪山 (宋、陆游《东阳道中》)
3.安逸、安乐,形容词。由本义引申(使心理、精神安定下来)。
君子食无救饱,居无求安。《论语•学而》
——君子吃食不要一味追求很多很足,居住不要刻意追求安逸舒适。
4.安抚、动词,由本义引申(使心理、精神安定下来)。
则宜安抚,与结盟好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我们应该加以安慰,与他们结为同盟好友。
[假借义]
5.假借为疑问代词,做宾语时应前置。
(1)问人,可译为“谁”。
子产去我而死乎,民将安归 《史记•循吏列传》
——子产离开我们死了,百姓依附谁呢。
(2)问事物,可译为“什么”“怎么”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 《史记•鸿门宴》
——刘邦说:“您怎么和项伯有交情的”
(3)问处所,可译为“哪里”
项王曰:“沛公安在” 《史记•鸿门宴》
——项王曰:“沛公在哪里”
(4)“怎么”,表示反诘。
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史记•屈原列传》
——又怎么能拿冰雪般的纯洁去蒙受人世间的尘滓堆积的肮脏呢?
[引申图示]
[辨析]
安危相对。“危”,《说文》:“高而惧也”。本义为:危险危急。与“安”本义“安稳、安全、安宁”相对。《庄子•则阳》:“安危相易,祸福相生(安、危互相更易,祸福相互产生)”。
[高考链接]
“安”的义项,大多沿用至现代汉语,如“安稳、安全、安宁、安置、哪里”。要重点掌握“安”的假借义。高考命题也主要是“安”的假借义。“安”作疑问代词不在高考大纲规定的18个虚词之内,所以均在翻译题中出现。2007年“安”出现2次。一是疑问代词,问事;一是合成词“安人”。
试题选析
1.使尧在上,咎繇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 《2004年上海卷•翻译题》
——假使尧在上主政,咎繇当法官,怎么会有夺人马驹的呢?
2.钟会伐蜀,过与戎别,问计将安出 《2007年山东卷•翻译题》
——钟会讨伐蜀国,路过时跟王戎告别,问有什么计策
(“安”:什么,疑问代词,问事)
3.公孝友,为颍川公次子,方龀而母沈安人亡 《2007年湖北卷•翻译题》
——忠勤公天性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颍川公的二儿子,刚换牙时母亲沈安人就去世了。
(“安人”:合成词。封建王朝给妇人封赠的称号,宋制:正从六品朝奉郎以上母、妻,并封安人。明、清制六品以上的妻子封为安人。)
词义歌:
安、安、安,
女子进屋方安全。
“安稳”“安宁”自然在,
“安置”“安抚”精神安。
“安身”“安乐”心安定,
疑 问 代 词 常 命 题,
宾 语 前 置 用 频 繁。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