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脚如麻”摹雨之声

作者:山西原平一中 张锦丽  时间:2009/11/10 12:59:53  来源:sxypyzjl 原创  人气:

  人教版现行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选了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其中“雨脚如麻”课下这样注释:“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如果照此解释,“雨脚如麻”当是状秋雨之形。笔者以为这样的注解值得商榷。理由:
  一、不合语境。诗歌前两段叙写作者白天的境况:“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秋风破屋,群童抱茅,作者的茅屋破漏已然难免。第三段写“破屋”给作者一家人带来的痛苦。“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由“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与“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可知,作者所叙写的时间当是夜里。作者白天遭风卷童欺,夜晚受冷冻沾湿,行文自然天成。问题是,在“夜里”作者怎能看到雨密?
  二、不合修辞。由“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推知:本体是“不间断的雨点”,喻体是“下垂的麻线”,相似点是“密集”。我们知道,构成比喻的前提是喻体与本体之间的相似点越多越好。而生活常识告诉我们,雨是以直线或斜线下落的,而“麻线”一般是比较弯曲的,怎么会是“下垂的”呢?更何况,“下垂的麻线”就一定具有“密集”的特点吗?这样,本体“雨脚”与喻体“麻”之间缺少相似点又如何构成比喻?作为“诗圣”的杜甫,难道会犯这么低级的修辞错误?
  查阅《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1989年版,1999年版),“麻”有多个义项:1、麻类植物的总称,2、指麻的皮纤维,3、唐宋时任命大臣用黄白麻纸颁诏,因即以为这种诏书的代称,4、麻布的丧服,5、古代乐器名,6、面部痘瘢,7、麻木,8、喻纷乱,9、姓。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联系作者当时的处境以及比喻修辞本体与喻体之间具有相似性的要求,笔者以为此处的“麻”应该讲成“古代乐器名”。因为“雨脚”是有声形象,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为佐证;加之“屋漏”,家里自然少不了盆盆罐罐等接雨的器皿,发出声音是很自然的事。而且人在夜里,尤其是在古代,视觉功能会“下降”,而听觉分外灵敏。拿有声的形象“麻”去比喻雨声,二者之间不但具有相似点,而且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在雨夜中的不眠之苦与无奈之情。可以想见诗人描述的情形应该是这样的:从茅草屋顶上漏滴下来的雨滴断断续续的不时滴落在地面上,家具上,布衾上……正是这种声响在夜深人静之际不断地诉诸诗人的听觉,才使得诗人“长夜沾湿”,难以入睡,由此推己及人,进而联想到天下寒士的艰难生活处境,便不由得从心底发出了震撼世人胸魄渴盼理想人居环境的忧民慨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
  亦足。”
  那么“麻”是什么乐器呢?《尔雅•释乐》:“大鼗(táo)谓之麻,小者谓之料。”“鼗”即长柄的摇鼓,俗称拨浪鼓。《周礼•春官•小师》:“小师掌教鼓、鼗、埙、箫、弦、歌。”郑玄注:“鼗如鼓而小。持其柄摇之,旁耳还自击。”
  如此说来,“雨脚如麻”的意思就应该是“雨像拨浪鼓似的(响个不停)”。这样,“雨脚如麻”就不该是状雨之形,而应是摹雨之声。这样的解释是不是更加合境合情合理一些?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