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陵学校门联

作者:不详  时间:2009/6/1 22:14:03  来源:zhangmaojiho 转发  人气:
  1932年秋,在周陵“民众教育馆”基础上增设了小学高级班。1932年民众教育馆迁城内凤凰台。1934年学校正式立名为“咸阳县立第二小学”。为尊崇文武圣地,1937年改名“省立咸阳周陵小学”。
  定名周陵小学后,校门重修,在修整好的校门两侧有一副赫然醒目保存长久的对联:
  耿光大烈启西周表海诘戎稼穑贻谋十五世
  俊德敉功崇懋飨据泾浮渭葱笼佳气万千春
  横批;周文王
  周陵中学成立后,横批以校名“周陵中学”而代。
  对联文字语意较深,笔者解释如下:
  对联参照于《书经.立政》篇。
  上联出于“其克诘尔戎兵,以陟禹之迹,方行天下,至于海表,罔有不服,以觐文王之耿光,以扬武王之大烈”句。
  诘:音ji ,治也。陟:音zhi,升也。方:四方也。
  耿光:德也。大烈:业也。海表:四裔也。
  全句意为:置办兵器军衣,沿大禹治水(即中原)之足迹,征讨邪恶。德威所及,无不顺服。四方觐见文王,服其所赐之大德,颂其所创之大业。
  稼穑:农耕。贻:遗留。谋:此指稼穑治国(以农为本)之策。
  十五世:西周王室袭传十五世。
  上联全意为:文王兴其甲兵,征讨了暴虐的殷纣,创立周的基业,稼穑为本,发展农桑,西周沿袭一十五代。
  下联出于“率惟敉功,不敢替厥义德”句。
  敉:音mǐ,安抚,平定。此指安天下之功。
  俊德:俊,才千人也。才德过千人为俊。或作大解,尚书尧典:克明峻德(峻与俊通)。德:品德。
  全句言武王继文王之举,有拨乱反正之才,乐善待人之德,不违文王之志,不疏文王所用之贤。
  崇:《礼记•王制》“上贤以崇德”,尊崇推重之意。
  懋:在此为勤勉之意。飨:音xiǎng,此为祭献承继之意。
  下联全意为:武王继文王拨乱反正之才,举贤重才宽以待人之德,发扬光大,勤勉谨慎,谨遵文王之志而治国,使周得以繁荣昌盛。今周文武二王之陵寝,北依泾流,南浮渭水,葱笼郁郁,其脉气如春,万古千年长青。
  轩辕黄帝生于姬水,周文王姬昌与武王姬发,同黄帝一起被认作中华民族的祖先。故昔日周陵与黄陵同为祭祖圣地。对联上颂文王姬昌,下颂武王姬发,并以此颂中华民族之功德,颂祝中华之繁荣昌盛。
  对联的文字与书法俱佳。
  对联文字拟稿人候培仓。咸阳渭城区周陵乡王车村人。曾任省教育厅督学主任,与周陵学校创建人王藩域同赴日本考察教育。周陵小学创建,应王藩域之请而拟,时任西安师范校长。
  对联书写人段绍岩,又名段民达。歧山县凤鸣镇凤凰村人。北京法政专门学堂肄业。辛亥革命时加入同盟会。1912年3月因积极参与反清斗争被推举为秦省临时议会议员,曾担任西北调查员。1913年弃政从教,曾任省立一中、三中、女子师范庶务主任、学监、教员。民国十一年赴日本考察教育,回国积极筹建西北大学。从十二年(1923)起任筹委会主任,次年邀鲁迅来陕讲学。十六年(1927)应冯玉祥之请在军队中任过多职。后又在省府、西北大学等处任职。解放后先后在西北大学、省文史馆等处任职。段先生学识书法俱优,尤长于旧体诗。马嵬坡律诗三首刻石,著述甚丰。为周陵小学书写对联时,任歧山县县长。
  候培仓、段绍岩,连同当时的侯良弼、关中哲四人,被时人誉为关中四大才子。关中哲,华县人,时任渭北中学(后为省立三原中学)校长。候良弼,华县人,先后任西安高中校长、三原县县长等。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