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效管理应该休矣
作者:湖北省恩施市龙凤高中 李道生| 时间:2005/3/6 7:45:48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
时逢商品经济大潮,许多校长祭起“金钱”的法宝,重奖“有贡献”的老师,对带高三的老师予以重奖,对在调研考试中,学生考得好的老师予以重奖。这在推动者本身是想以此来激起教师的竟争心,调动积极性,殊不知这样长期做带来的负作用远远大于正面的效益:
1、造成学校经济负担沉重:一个可支配收入只有三四十万的学校,每年拿出十余万元重奖高三老师,这实在是在吸干可持续发展的母体的鲜血。这是一种“杀鸡取卵”的做法。
2、造成老师心理失衡:一些人只经济利益去教育教学;一些人为眼前的利益争长论短;更重要的是,学校的教育是一个长教育,并不是靠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的努力可以达到理想效果的,更不是靠一两个老师就可以收到理想效果的,而学校里又时常为学生换老师,把许多老师通过多年艰辛努力取得的成果,全部给予高三的老师,对别人来说也太不公平了,更何况,学校里要这个老师上,要那个老师下没有公正、公平的标准,多看领导高兴。这种负面效应就更大了。
3、造成更为严重的重分数、轻道德的现象。每个老师都不想学生考得差。评价时以学生的考试分数来,老师迫于无奈都会去拼命强迫学生来提高暂时的分数,放弃(松)学生长期的品德行为、习惯、品性、知识能力的培养,而这正是和素质教育到新教育的时代主流背道而驰的,这不是害了下一代吗?
再如,有的学校祭起“学生评价老师”的法宝,并言明“一票否决”,这样做更是一种短效管理。“学生评价老师”,作为一种评价老师教学教育的效果的补充手段还勉强可以,若作为对老师评价的重要标尺就大错了,原因很简单:
因为学生是受教育者、受管理者,老师则是教育者、管理者,把学生的感受、看法搜集来作为改进工作方法、自我提高是很好的,但如把学生的意见作为评价老师的最重要部分则错了。何为“管理”?“照管并约束”之意;“约束”——限制使不越出限定的范围。人有一种惰性,你要约束他,他自然不满,你约束得越紧,他自然越不满意你。而老师只能寄望学生毕业后,甚至十年、二十年后不恨老师,你要对他负责,不约束他,如何行?“愉快教育”应大力提倡,但是否因此可以不要惩罚了呢?如此一看,从学生那里得来的意见,有些是可以反映老师的管理水平、管理态度。(如思想素高的学生那里得来的部分意见)但有些就与事实大相径庭了。(如思想素质极差的学生那里得来的部分意见)
2、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效果不是一次测验、一次测评就可以定下来的,它本来就工一个长效管理,公正的评价体系来支撑。寄望于“学生评价”来评价老师的工作效果是管理者的惰性,短视行为。机制的健全极为重要,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评价制更能激发老师的积极性。
3、老师会过分迁就学生,为了赢得学生的好评——有的老师就会迁就放纵学生,甚至隐满缺点、错误,任其错误发展下去。如此一迁就,学生顺本性发展,个性是体现了,却未必能保证他们向正确的目标靠近。
4、“学生评价”表中往往是一些僵硬简单,随意性大,可信度差的问题。如“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广博的文化知识,有丰富的班级管理经验”,让学生在“好”“一般”“差”这些生硬模糊的语字里作出选择,常让少不可更事的学生一头雾,不知如何作答,只好胡乱回答,有的甚至连问的什么都不看,就胡乱“打勾”。没有太大可信度的评价却拿来与老师的工资、晋职、聘有等人生大事相连,对老师又怎么是公平的?
5“学生评价”可以使学校掌握教师教育教学的一些情况。但这种对教师公开的不信任,公开把教师“拉上来示众”的评价,却对老师的自尊进行了粗暴的打击,老师尊严扫地,被迫跪着教学,会教出有人格、有爱心的弟子吗?
6、“学生评价”给了学生一个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如果能教育学生能正确面对这样的评价,根据事实,不带个人思情误解,甚至报复的评价,当然没什么不好。但事实上往往是一些不理解老师严格管理而心怀不满的学生,胁迫一些学生报复老师的良机,而学生的这种行为本身却极大的扭曲了学生还在逐渐成长的灵魂,扭曲了他们的人格,这危害至大至烈!
这就是只图眼前效益而不图长远效益,甚至牺牲长远效益的短效管理行为.
看来,学校对老师的管理应该是理性的管理,建设性的管理,注重教育,老师、学生长远发展的长效管理,而不是本文例举的那些只图眼前效益的短效管理。
为了我们的教育在新时代更好的发展,我们该切实推行“以法治校,以德治校”。短效管理应该休矣!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