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为何飞得象鸡一样低——读《是谁让我们的孩子如此懦弱》有感

作者:恩施市龙凤高中 李道生|  时间:2005/3/6 7:32:0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
  阅读了《是谁让我们的孩子如此懦弱》一文,不禁惊诧于这种“惊心动魄的教育氛围”,不禁油然想起一个寓言故事:一生长于鸡窝的小鹰羡雄鹰搏击长空而叹:“我能飞这样高多好啊”。立即招来母鸡厉声呵责:“傻孩子,你一只小鸡想这些不可能做到的事干什么,找虫子吧!”从此小鹰不想飞高而终生只能象鸡那样低飞。
  鹰有高飞的本能,为何飞得象鸡一样低呢?中国人的智商并不低于美国人、日本人、德国人,为什么不能产生比尔·盖茨、爱因斯坦、诺贝尔得主?这实在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听话教育→应试教育→专业教育”构筑成的精英教育体系牢不可破,“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任重而道远。
  我国改变个人地位的教育价值观渊远流长,可上溯科举考试选材的隋唐,可上溯至游说纵横的春秋战国。我们奉行的是精英教育。在封建社会,读书人具有文化人和政治人的双重价值取向,读书不纯粹为了做学问,而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们把安邦定国、建功立业、光宗耀祖、一跃农门当作理想。科举考试作为一般人实现理想的唯一途径,就得到了人们的重视。中国的应试教育从有考试就有了,八股取土不过发挥至极至而已!而现在的社会,哪个角落离开了考试?测验、期中期末、质量检测、调研考、小升初考、中考、高考、上岗考、模拟考、招聘考、调入、年终考、职称考、会计师考、经济师考、律师资格考试……应试教育在九十年代已发挥到了极致。
  小时的“听话教育”,中学时代的“应试教育”,大学时代的“专业教育”,进入社会后的“继续教育”,构成了我国精英教育体系。
  有关人士已看清应试教育的弊端,在改革、实验、推文……,但效果如何,我不敢妄议。然据专家调研,我国目前仍有很多中小学“应试教育”被奉为主导办学思想,高考升学率仍被当作指挥棒,我国中小学的人才培养质量令人担忧。孩子未上学时,要求“听话”,送进小学那天起,就被叮嘱好好学习,争取考大学;大多数中学校长到位的那一天起,无不为“升学率”这个无形的桎梏围绕心头而惶惶不安。有的为提高教学质量,将美术课、音乐课、活动课全部砍掉,排在课表上的“研究课”也只是排有课表上。寒暑假补课、办课外补习班早不是秘密,学生心里从来没有“星期六、星期日”的概念,元旦等法定节假日被取消或变相取消更不是新闻。这种情形在恩施州相当普遍,别处如何,我未做普查,不敢揣测。这不是搞“应试教育”,又是什么?若说是素质教育,那该说是“有××特色的素质教育”了。
  现在中学提倡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多,但有几个去真正实行!你带一个班,如搞教学改革,偶有一次考试分数低了,下学期铁定你去带慢班;你带一个学校,如搞教学改革,偶有一次高考不理想,下学期铁定入学率要降低。所谓种种高论,为掩人耳目罢了。现在,社会的教育观念还未从根本上扭转过来。所以各中学招生时拼命就高考考得如何好,学生水平如何高,搞得横幅满天飞,处处第一名、校校均居首。
  国家规定给中学生减负,不许补课。学校给学生减负了,但家长又买大量的资料、练习题,比之原来更重;星期天、节假日、寒暑假、学校不补课,但家长找到学校坚决要求补课,稍富的家庭争相请家教,送孩子上各种培训班。终其一点,还是“升学”在作怪。这样的大环境里,对鹰来说,无异于鸡窝,又怎能高飞?
  二、作为师长,缺乏慧眼、缺少伯乐、不识英才
  家长、老师常以“听话”“不听活”来判定学生的好坏。学生偶有小错,便永记心头,时时提醒;偶有创意,也不放在心上,甚至视为“毒草”划除。总用老眼光看人:所谓优生,就是考试时分数高的,所谓差生,就是考试时分数低的。又多少人认真地全面分析他们的本质,对他们进行培养。州内某一般高中某生考上了清华大学,总结经验的时候说:“这是特别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结果,我们调查发现,他是单亲家庭……”话是大实话,但请想想,现在高中学生中有多少单亲家庭,有谁对他们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原来这个清华学子幸运的原因只是“成绩好、考分高”而被特别给予以心理健康教育而已。
  有的家长、老师并不是不知道孩子的专长、志愿,而一时为“升大学”“高分”所囿,偏要令学生改变志向。笔者该是听到了家长不许学生专研音乐、美术、体育,视其为不务正业的话;我惜学生之才,去家访,请家长来校说服,做了多少工作!识才难,指引他们走自己的路更难。这样的环境下,学生也不自荐。高中,举手答问已很少了,热烈的讨论也未收到可喜的效果。学生有的知道,但不想说;有的知道自己的长处,但不自荐。这就更靠老师努力了。须知,“我的教鞭不是瓦特,我的呵斥中有爱迪生”,英才其实也只是在某方面表现突出而已,其他方面还不是常人一个,我们的家长、老师,请做伯乐,看到孩子的长处,放出眼光,识出“芸芸众生”里的千里马!切莫做寓言故事里的那只母鸡。
  三、拼命压制——教育观念、手段、方式方法落后
  1、教育观念落后(详见前文)
  从表面上看,教育是一种服务,是职业,是谋生手段,是消费……而实际上,教育是生产未来的工厂,托起明天的巨手,情感智识的源泉,是必要的投资……。
  现在都在批判应试教育,以为喊几句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口号就进入了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其实是,批判归批判,骨子里依然是根深蒂固的,中国可有几千年的应试教育历程。只要生活还存在“高考指挥棒”,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长、老师、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在那指挥棒下疲于奔命,又怎能逃出应试的怪圈。
  2、社会对学校的评价是:考上大学,特别是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多,你的学校则是好学校。所以学校也无法,只好违背规律来分快班、慢班、特快班;班主任也无法,只好重点培养,其他的学子则在愤愤不平中度过高中生活。而且,现在高考更趋标准化,名义上考的门类少,减少学生负担,其实是任何一门都要考,学生学习时不可选择学这一门,更不可能选择不学那一门,先是3+小综合,后是3+大综合,一年一变,两年一换,搞得教委、学校、老师、学生无所适从,好像是故意在炫耀自己“指挥棒”的威力似的,这不是高扬素质教育之旗帜。行更本质的应试教育之实么?
  3、奉行奴才哲学,“听话”“分高”为好学生的标准,所以很多老师以学生怕自己,不敢对自己有半点违逆为荣;以自己还未进教室,已静得掉下一根针都听得见为荣;以学生唯命是从,不敢有半点差错为荣。其实这是不值得为荣反应以为耻的。学生如果敬佩老师的人品、学识而心服口服的服、敬、认真学习,才值得庆幸。靠训斥、挥舞教鞭、耳光、赶出教室、回家请家长、讽刺、嘲讽、挖苦、罚抄书、罚抄单词1000遍等手段逼学生变成奴才,学生哪有不成奴才之理?习惯之后,偶遇尊重学生、和霭可亲的老师倒觉是怪物,是庸师,是可以欺负,欺负之师了,哀哉,奴才哲学培养出了奴才个性的人,竟连尊重都不识得了!而“分离”“听话”是三好学生的唯一标准,什么“德、智、体”三好、三优全是假的,其人选 一般由老师指定,偶有要班上选举的,但同学们都知道,不按这两个标准选,老师那一关也绝通不过,所以也就“听话”的“选”了。而在教学中,或满堂灌、或满堂问、或满堂看书(学生自己看书);听公开课也只是搞得热闹,评课更好笑:人人都说你的课如何好,好像就不需改进了似的。忽视心理教育、思维过程训练、忽视创新教育:对人的潜力不去努力发现、不发掘、不发展。而口头上过分提倡品德教育,行动上又不执行。你见哪个系统介绍过中国传统美德;忠孝仁义礼智信,现代美德:爱国、爱党、爱人民?
  这就无怪乎老师令学生上台用刀片刮脸,台下学生没有丝毫反抗意识了;无怪乎犯错误后自打嘴巴,学生互打嘴巴,自动下跪了!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