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与少

作者:高境一中 史新更|  时间:2005/2/20 19:09:08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

    少见多怪啦、积少成多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啦、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啦,等等等等,多与少,一直是个有意思的话题。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写黑山村乌庄头向贾府进献年货,各种山珍海味、南北干货、野菜家禽、御米银炭、钱粮谷物,应有尽有。其中单单猪就有五种,羊就有四种,每种各20个,这就近200个,一个年过成这样,真是穷奢极欲。然而,贾珍看完礼单,不顾乌庄头旱涝的解释,只是连连皱眉,大叫“真真是又叫别过年了”。对于地主来说,再多的租物也是少啊。
    还有一个牵涉到对多与少认识的故事。《庄子·齐物论》中说,养猴人分发橡子,先说“朝三暮四”,众猴以为少,皆怒;又“改进”说,早上给四个,晚上三个,众猴乃大喜。作者总结说:“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我上高中时,有位极其严厉的老师也谙于此道。周末布置作业,常常是“某文抄某遍,此次成绩进步,减去一遍”。我们大喜,感激之余,不免勤奋有加,以期多多进步,再遇减免。到高三,那位老师作业更加夸张,如果遇到其他作业也特别多,实在无法完成,就有同学想方设法偷工减料。这样的作业交上之后,就“惴惴焉”恐其发现、发火。然而,除个别伪装不巧的同学之外,我们基本上能蒙混过关。于是窃喜,大呼侥幸之余,不免后怕,再三自警,不可“多行不义”。毕业之后,与那位“严师”谈及此事,他笑得很“阴”,又颇为自得:“我给你们定120%的任务,有时你们虽说没能完成,但全班也基本上完成了100%,我私下里也满开心了。”原来我们“窃喜”之时,他也在“偷着乐”。
    读书难免要背课文,语文英语历史地理政治,“苗多了不壮”,一圈下来难免头大,也难免被罚抄写。都说量变能导致质变,我五遍十遍地交上去了,实在背不出的却仍是背不出,好在大多数老师拿到那些抄写后就不再深究了。就说诗词吧,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时了”、苏轼的“老夫聊发少年狂”、李白的“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我都是看了一遍就能背个差不多,而杜甫那首《登高》,尽管经过了多而又多的罚抄的炼丹炉,我却只记得其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还纳闷:它怎么就成了“古今七律第一”呢?
    我所在的地方那时还只是个小城镇,交通不便,信息缺乏。全城只有一个新华书店(屋),一个藏书数千的图书馆(室),很难找到一些学习的课外参考(学校发练习尚不能保证主课每科一册)。手中的资料书,真是少之又少。偶尔有同学托亲友从外地买来一本,急忙求来,手自抄录,携带随身,视若珍宝,不亚于得了《九阴真经》。学习揣摩一遍之后,无题可做(资料少也限制了老师布置作业的数量),只好再来一遍。几遍重复之后,每个知识点都倒背如流,哪道题在哪儿都一翻即到。然而,仍是仅有此书,无可替换,只好从新研究它。这几番下来,总结到了一些解题方法,探究出了一些与书中不同的解题思路,甚至还发现了一些命题思路,竟然还抠出几处错误来。便意气扬扬,仿学裴松之批注《三国志》脂砚斋评点《红楼梦》的旧例,开始在手抄本上批注粘贴“补充”、“按语”。回想过去,我们能考出不错的合格率,我能从那个升学率很高低的地方考出来,也许还应该感谢资料的少。现在的学生就不同了,所谓的信息时代,作业多、资料多、补课多、家教也多——坦率地说,我们从来没有过这样的繁忙——老师家长的种种任务应之不暇,眉毛胡子一把抓,使他们缺少自己的思维空间,吃得多,消化少,学习效果常常让人不敢恭维。真是厨师太多坏了汤。
    的确,资料信息多固然是好事,但凡事都要有个度,大家也要有个归纳整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能力。据说,“9·11”事件老早之前美国就得到几次将有飞机撞大楼的情报了,却被淹没在情报的大海之中。巨量的信息无法及时处理,我想他们就是吃了“多”的亏了。
    其实,早在东晋时期,前秦符坚就吃过“多”的亏。他自恃百万大兵,执意攻打南方,并傲慢地说,我们的战士把马鞭扔出去,都能堵住黄河。人多势众使他轻易地答应了敌人“移阵小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的要求,并且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但是,他不明白尾大不掉的道理,更不知自己的士兵都是乌合之众,缺乏斗志。结果,后退的秦兵“不可复止”,“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败逃的符坚草木皆兵,给后人留下了风声鹤唳的笑柄。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Kecdws 于05-15 13:37发表评论: 第1楼
  • 格是阿拉更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