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的用法
作者:不详 时间:2008/11/26 21:55:44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
第一、副词,表示彼此,相当于“互相”“相互”。如:
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③“相见常日稀”“叶叶相交通”“黄泉下相见”(孔雀东南飞)④“执手相看泪眼。”⑤千里游敖,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晁错《论贵粟疏》)
⑥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孙子兵法势篇》)
这些句子中的“相”都是这种用法。
有时“相”也表示彼此间相交替关系,可以译为“递相”。(用法仍然是副词)
如《魏其侯列传》中:“父子相传,此汉之约也。”父传子,子传孙,一代接一代传下去,这是汉朝的规定。
第二、代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或从单方面发出,而非互相的关系,有称代的作用,具有指代宾语的作用。可代称“你”“我”“他”“它”等。《孔雀东南飞》一文中类似的用法的句子有很多,如:①“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这句中的“相”释义为“我”;
②“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此句的“相”可释义为“你”。
③“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和“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这两句的“相”可释义为“他”。
再如:(1)“苟富贵,勿相忘。”(《陈涉世家》(2)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世说新语》)
(3)穆居家数年,在朝诸公多有相推荐者。(4)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红楼梦》)
(5)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孔雀东南飞》
“相”后的动词如果带有宾语,这时“相”就无意义,不是偏指一方了。
例如: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吾今且报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前一个“相”无实义;后一个“相”代指第二人称“你”)
另外,“相”还可构成虚词复合词:
① 相与:一起。(“于是舍人相与谏曰”)
(a彼此交往:为义者则不然,始而相与,久而相信,卒而相亲。《吕氏春秋》
b交互,互相:如——六卿遂相与比周,专晋国,君还事之。《汉书五行志下》
又如——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庄子大宗师》
c共同,一起:如——正月,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又如——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②相得:相投合。如:“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记王忠肃公翱事》)
③相应:合适。如:“便利在此月,六合正相应。”(《孔雀东南飞》)
二、“见”充当文言虚词时有两个义项:
用于及物动词之前,有称代动作行为的受事者的作用(称代前置的宾语),而且句中要出现动作行为的施事者(主动者)。如:①“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
②“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同上:这里的“见录”意思即为“记得我”。)
③“生孩六月,慈父见背。”④众不见信。(《论衡》:众人也不相信你。)
⑤自陈卓几见杀之状。(《后汉书》:吕布自己(向王允)陈述说董卓几乎杀了他的情况。)
第三,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这时的“见”为助词。
①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冀君实或见恕也。”(冀:希望。君实:司马光。或:或许。恕:原谅)
②“岳父见教的是。”(儒林外史)岳父大人指教的对。“见教”即“指教”。
今有熟语“见教”(指教我)“见谅”(原谅我)“见示”“见告”(告知我)“见怪”(怪罪我)等等。
动词:1.可当“看见”、“拜见”、“谒见”讲。例如:
①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看见)
② 曹刿请见。(谒见)
2、可当“出现”“显露”讲。读xian,如:①怪星之党见。(怪星偶然出现,党,同倘,偶然。)
②图穷而匕首见。(地图展到最后,匕首显露出来了。)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