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化字到底是咋回事?
作者:高葆金 时间:2008/3/27 18:22:5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
虽然,正如提案中所说,繁体字是中国文化的根,知晓繁体字,就是知晓中国汉字的由来、知晓中国文化的由来。部分华人也先入为主,用惯了繁体字。也有人说,推广繁体字,便于传承文化有利,古籍研究,能促进经济发展,便于对外交流,继承传统道德,还方便练习书法。似乎蛮有道理。
然而,事情没那么简单!
简化字的产生是有历史渊源的,不是一人一时所为。秦始皇统一文字加速了中国的凝结和文明进程,为中华民族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变为篆书,再变为隶书、楷书,其总趋势就是从繁到简。隶书是篆书的简化,草书、行书又是隶书的简化,而简体字正是楷书的简化。楷书在魏晋时开始出现,而简体字已见于南北朝(4-6世纪)的碑刻,到隋唐时代简化字逐渐增多,在民间相当普遍,被称为“俗体字”。 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过:中华迟在文字繁。 简化字是汉字演变的必然趋势。早在古人写草书、行书时就已经开始简化了,许多字比今天的简化字还简化。你看现代书法大师于右任的草书,也可以进一步说明这一点。
再请看现代关于简化字的相关资料:1909年,陆费逵在《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论文《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公开提倡使用简体字。1922年,陆费逵又发表论文《整理汉字的意见》,建议采用已在民间流行的简体字,并把其他笔画多的字也简化。1922年,钱玄同在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上提出《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得到陆基、黎锦熙、杨树达的联署。这是历史上有关简体字的第一个具体方案,主张把过去只在民间流行的简体字作为正体字应用于一切正规的书面语。它提出的八种简化汉字的方法,实际上也就是现行简体字的产生依据,影响深远。1928年,胡怀琛出版《简易字说》,收简体字300多个。1930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刘复、李家瑞合编的《宋元以来俗字表》,反映了一千年来简体字的发展情况。193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出版国语筹备委员会编订的《国音常用字汇》,收入不少简体字,并指出:“现在应该把它(简体字)推行,使书写处于约易。”1934年,中国图书馆服务社出版杜定友的《简字标准字表》,收简体字353个。徐则敏在《论语半月刊》发表《550俗字表》。钱玄同在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提出《搜集固有而较适用的简体字案》。1935年,钱玄同主持编成《简体字谱》草稿,收简体字2400多个。同年8月,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采用这份草稿的一部分,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收字324个,虽然在第二年的2月又通令收回,但毕竟是历史上由政府公布的第一个简体字表。也就是在这一年,上海文化界组织“手头字推行会”,发起推行“手头字(即简体字)”运动。
五十年代主持汉字简化的都是当时的汉文字的专家学者,他们费尽心思,不辞辛苦。将数万繁体字,汇总、归纳、简化,使现行的简体字就只有5千多。简化大大缩短了人们学习的宝贵精力和时间。汉字简化也得到了诸如丁西林、王力、朱学范、吴玉章、张志公、吕叔湘、邵力子、季羡林、林汉达、胡乔木、胡愈之、马叙伦、韦悫、陆志韦、傅懋?、叶恭绰、叶圣陶、叶籁士、董纯才、赵平生、黎锦熙、聂绀弩、魏建功、罗常培等国学专家的赞同。汉字的简化是一种进步的表现,它代表着渴求简捷、方便的人们的意愿及期盼。国家推广使用简体字已经50多年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中国人都在使用简体字——这是个不争的事实!现在中国简化字已属联合国官方文字之一,与外国交流也应以此为准。五十年代主持汉字简化的都是当时的汉文字的专家学者,如今不可无端的攻击简化汉字,更不要固执偏见,甚至把简化字与政治挂起钩来。想当年汉文字改革的还有横式印刷和书写从左到右,以方便阅读和交流。现在只有在书法作品中才能看到从右到左的书写。简化汉字没有在港澳台和海外推广,这与当时的历史条件有关,并不表明简化字没有优越性。另外由于有些汉字的含义复杂,在产生语义异议,需要辨别时不妨使用繁体字。这本来是没有什么争议的事,在简化字推广时就特意说明了的。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能把文章的意思正确、快捷地表达明白就好。就是说文字是人们表情达意的交流符号,能够交流,使用方便,那就应该越简越好,简化字简单实用,书写方便,易学好懂,应当说依然还有许多汉字有待进一步简化才是。比如“让”很好写,而“壤”又多难写,如果有一天把“壤”简化成“土”加“上”,我看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吧!假如你姓岳,孩子叫艺发,如果写繁体,“岳艺发”够孩子划半天啦!孰好孰差,岂不一目了然吗?为什么有人死抱着原始的东西不放?甚至,把现有的繁体字全部改为简化字,这样更有利于国家的进步,社会的繁荣,经济的发展,文化水平的提高,也更有利于中华文化在国际中的竞争力。还可以让千千万万的小学生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更需要的地方去。
至于,说“繁体便于传承文化”,这也是偏见,用简化字就不能传承古代文化?众所周知,新中国建立后用简化字编译、出版了大量古籍文献,哪一点上妨碍了传承?
要说“有利古籍研究”,也不见得。诚然,研究古代历史、文学、政经,最好懂繁体字。这可以通过大学设选修课或办培训班解决(有2个月基本够用)。况且从事古籍研究的人,才占使用汉字总人数的百分之几呀?为了这,就让千千万万的儿童一起学繁体字?这笔简单的利弊账,还须细算吗?退一步说,即使不学繁体字,那也无碍大局。现代科技如此发达,有一部扫描机加上翻译软件,几分钟内,即可将一本书化为简体。因而,让中小学生学繁体字,徒增负担,且易混淆,也不可行。可怜可怜我们的孩子吧!他们的肩上的担子实在是太重了!别再戕害他们幼小的心灵了!倘再如此,这些祖国的“花骨朵”就要凋谢了!!!
再说,“繁体字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这何以见得?经济发展与所用字体无直接关系。如果说大陆与港台澳进行经济发展,或许由于各自使用的字体不同,会有些不便,或许有之,回顾这几年间大陆与港台澳间的经济发展那不也非常迅速吗?而如此一个泱泱大国,又岂但只和港台澳有经济关系?反之,有了繁体字,也不能代替英语、法语呀!更何况简化字易学易认,可节省时间,提高工效,那才有利经济发展呢!
还有人说,“繁体字有利于继承传统道德”,这未免有点牵强,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就能传承中国文化吗?文化的传承不是学习繁体字,而是整个国家的历史。要是小学生学繁体字便会传承文化,那不如学甲骨文、学埃及楔形字不是更好?事实上传统儒家道德中的有益部分早已吸收在国家社会的新道德中了,如五讲四美,尊老爱幼,精忠报国等,只是还须进一步贯彻落实而已。同时,新道德中的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助人为乐(雷锋精神)更是传统道德所不具备或不侧重的。试问:道德与所用字体何干?试想:把繁体字教育硬塞进小学生的课堂。那非但不能提高小学生学习繁体字的兴趣,反而会让他们产生抵触情绪,这反倒不利于繁体字的传乘了不是吗?如此这般,又何谈繁体字有利于传承中国文化!
还有人认为,繁体字便于对外交流,愚以为这个“外”也只限于“港台澳”罢了。如果你需要,完全可以临时突击,就像突击托福一样。如果不学那也无妨。既然简化字已属联合国官方文字之一,与外国交流又以此为准。还用多说什么?至于说国外华侨多用繁体字,可能属实。不过,随着改革开放,出国经商的大陆人逐年增多,简化字用户一定会愈来愈多,这不容置疑。
还有人说繁体字方便练习书法,也不无道理。但毕竟书法所用汉字不太多,学书法的人也有限,要学,临时学习未尝不可。又如前所叙,古代书法中草书。行书本来就不乏简化字的,这是不是可以说学简化字也更利于书法呢?话又说回来,喜欢做学问的人,不妨从简化字入手,去研究繁体字,隶体字,大小篆体字,还有如行云流水的草书,行书,不管您怎么样的折腾,别人都不妨碍您的。
事实上,简体字相对于繁体字来说有很多的优点。简体字更容易让人们记忆,而繁体字繁琐的笔画让很多成年人“望而生畏”,更何况是小学生呢?试想,现在国外办了很多孔子学校,老外是从零开始学中文,连学简化字他们尚且都说中文难学,而繁体字岂不更不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宏扬吗?请问是教他们繁体字还是简体字呢?
繁体字的确是使用起来太麻烦!有些人是先入为主,用惯了繁体,那你尽管用,大可不必嚷什么繁体好!甚至还要取消简化字。如今,果真在中国大陆全面推广应用繁体字,那是将很难很难的事,可以断定:行不通!有人担心繁体字从今会被失传,这是杞人忧天!有点像九斤老太!君不见中国流传五千年的古汉字,至今不依然述说着华夏五千年岁月的沧桑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文化传承也要讲究与时俱进才行!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假定,你家里,有一盏玉制油灯,在当年——没有电灯的时代,那可以说是价值连城啊!而如今你还会在那油灯里加上煤油,而废弃电灯吗?如果,你家住四合院,大门槛还是须把腿抬很高才能过去,那么,不要说你买了轿车进不了院,就是买了摩托车也进不去的,你要不要锯掉老门槛呢?我们从来不否定繁体字的功劳,不否定传统的东西有许多亮光点,但像那玉制油灯,当个文物收藏还差不多,使用嘛还是用电灯的好!
马克思没坐过火车;孙中山没看过电视。逝者如斯,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如果不能与时俱进,那就意味着倒退!而倒退是没有出路的。如今,推广繁体字,不合时宜,毕竟弊大利小!此举可休矣!
文章评论
共有 4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