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精读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作者:资中县第三中学 李由富| 时间:2004/11/1 9:48:2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
我们在日常生治、工作和学习中,往往需要通过略读来快速获得某种知识,而这种略读能力的获得,需要精读的“辅佐”。清人唐彪(清代著名教育家)认为“读者当约。”“所读之时事,贵于极约,不约则不能熟,不熟则作文时神气机调皆不为我用也。”可见,精读十分重要。我们在精读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熟读。熟读是我国古人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重要的学习方法。熟读直至背诵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章的内容,积累语汇,逐步掌握用词造句的一些特点和规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语感,使一些优秀作品的词语、句子以及写作技巧在学生的头脑中生根,只有当这些材料有了相当的积累后,才能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唐彪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永久不忘”古人亦曰:“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一篇文章或一部书,要熟读,好的文章要反复读,并尽可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背诵。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乃至写作能力才会得到提高。
二、要多思。管子说:“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不得,鬼神将告之。”牛守贤在《思考的威力》一文中指出:“发明创造不单来自实践,更重要的来自思考。”读书要善于动脑筋,多思考,没有思考的参与,是没有印象的。我们读文章,如果只读不思考,就等于白读,只有调动各种感官的积极活动,做到心到、眼到、口到、手到,才有可能达到“其义自现”的境界。
三、要理纲。朱熹说:“虽然丢了本子,其纲领节目、次第,都历历在我心中方好。”把握文章的层次结构,理清作者的思想脉络,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技巧。
四、要析疑。吴因之说:“凡理不疑必不生悟,惟疑而后悟之。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故学者非悟之难,而疑之难。”读书要善于生疑和析疑,在思考中不断发现疑难,分析解决疑难,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深入领悟,学有所得。
五、要贵问。韩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在读书学习中,遇到难题时,要有“不耻下问” 的精神,不能不懂装懂,要去问老师,去问学有所专长的人,甚至去问不如自己的人,在“下问”中增长智识,得到进步。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