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在课堂
作者:佚名| 时间:2004/10/22 18:31:1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该同时也是一堂美的熏陶课。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若有意的注重展示美,那么,不仅能够得心应手地组织课堂教学,实施教学意图,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能够促使学生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受到美感熏陶。语文课堂中的“美”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 谈。
一、形态美
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的思想、行为、作风等对学生时时处处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中学生而言,站在他们面前的老师的仪表、风度不可忽视。教师的仪容、衣着应该干净、整齐、朴素大方。有位苏联教育家曾说过:一个教师上课之前,要对着整容镜照一照,看看自己发型乱了没有,脸上干净不干净,衣服整洁不整洁,然后再去上课。
如果说上面所说的“美”可以完全在镜子前面完成的话,那么,下面所说的“美”则是无法在镜子前面一步完成的,那就是神情美。教师的表情应该自然、亲切、从容,只有具备了自然、亲切、从容的表情,学生才容易和你沟通,积极地加入到教学活动中来。正如王小玉的出场演出,她那从容的一颦一笑,让场下的每一个观众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教师的亲切表情,对学生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很难想象一位始终板着面孔的老师怎么能够调节好教学双边关系。
二、语言美
语言是一种艺术,教师语言表达的水平制约着学生智力活动的水平;教师语言的艺术赋予语文课以特殊诱人的魅力。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的教学效果主要是教学语言的效果,语文课的教学艺术主要是教学语言的艺术。所以,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语文课本身的性质决定了语言艺术尤其重要,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若配以高度美的语言艺术,那学生 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如如坐春风的感觉,教学效果当然不言而喻。
语文教学的教学语言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要求:
(一)深浅适度,富有针对性
“看菜吃饭,量体裁衣”,讲课也要看对象,对于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语言。针对教学对象的年龄、生理和心理的实际情况,根据他们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智力水平和个性特征,教师应采用深浅适度,易于理解接受的语言。比如,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教学语言应该充满童趣;对初中生,教学语言应注重纯真;而对高中生,教学语言要富有哲理。
(二)循循善诱,富有启发性
课堂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既有教师的教,又有学生的学,不能由教师一人唱独角戏。课堂教学之所以有别于讲坛演说和大会报告,是因为教师不能自己都把话说尽,而是应当留下很多话让学生去说,引导学生一边听课,一边动脑动嘴,自己去认识真理,获取知识,发展智力。笔者在授课的过程中曾引用过一个现成的例子,有位小学数学老师在讲整数时板书“零,自然数,------是整数”。学生问:“为什么自然数后要加省略号?”我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到:“老虎、大象是动物,反过来,动物就是老虎、大象,对吗?”学生们积极思考,相互讨论,理解到了省略号的含义。
(三)张弛有致,富有节奏感
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教师的语言特别讲究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富于节奏。语速急,可使学生听后产生亢奋振作心理和紧迫感,富于表现急切,震怒,兴奋,激昂,壮烈等基调的课文内容;语速缓,可使学生听后产生悠闲细品心理和深遽感,宜于表现宁静,优美,沉郁,悲哀,沉思等基调的文章内容。此外,语言还要断续得当,根据讲课的需要和学生的探究心理,在适当的时候略作停顿,类似戏剧中的“哑场”,给学生留下一块咀嚼的空间,教学效果更佳。三要张弛有致,使紧张与舒缓交替进行,有利于师生开展各项教学活动。
三、情感美
朱光潜在其《从我怎样学国文谈起》中说过:“文学是人格的流露”。语文教材是经过精挑细选的佳篇美文,容纳了众多著名作家的不同审美感受。文章中所反映的真善美丑,对学生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以及是非的辨别有着积极的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语文教师自身具有趋向真善美,憎恶假恶丑的情感,再通过情感化的情绪。比如,有教师上《海底世界》这一课时,曾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当你面对汪洋的大海,那一望无际的博大仅仅是说这里只要水吗?当你听到那动人心魄的涛声,是否曾想象那涛声下面有着怎样一个世界?今天,我们要像神话里的孙悟空一样,穿过海水,去看看那神秘的世界。”这充满感情和美的诱惑的语言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心紧紧攫住了。同时,我们教学时,要有针对性地让学生把心放到课文中去,不仅做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而且能够入情入理,被课文所表达的情感所打动。学生情感的培养,就是审美情趣和审美力的培养。像《七根火柴》、《白蝴蝶之恋》等文章,都是很好的极具美感的文章,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真诚、丰富的情感可以极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的教学,可以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文课堂中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只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它,展示它,有谁会拒绝这样具有美感的课堂?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