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腰带,演绎大千

作者:徐思明|  时间:2004/10/21 19:44:51  来源:原创  人气:

 

  观看战国时的铜人像或秦皇陵的兵马俑,我们会发现古人很早就会使用绦带横束腰间了。大抵因为那时的服饰没有纽和襻,只好用根腰带束之,然这对服饰又何尝没有美化的作用?
  再说,人腰部的肌肉和筋腱十分娇气、柔软,极容易撕裂扭伤,故此时若系根腰带就能起到支撑保护作用。相传习武之人腰间常束根皮质阔带子,便于运气发功。而倘在世界拳击场上夺得桂冠,获得的最高奖赏就是金腰带了。
  人们一般只知道封建社会里穿衣戴帽讲究贵贱等级,是阿Q就只配戴顶烂毡帽而非乌纱帽,是孔乙己就只能穿件破长衫而非蟒龙袍。 殊不知,一条小小腰带也能把人分个三六九等、尊卑高下。大夫可用四寸宽的生绢制作腰带,士人则用一寸宽的熟绢制作腰带…… 这类腰带总称为“绅”,而腰能系“绅”的自然非“缙绅”莫属了。据说在明代,官家的腰带还有金带、银带、玉带和角带之分呐。至于小民百姓却只能用熟牛皮制作腰带,又名“韦带”,后来“布衣韦带” 也便成了平民的代称。《儒林外史》中就曾有这样的文句:“公子好客,结多少硕彦名儒;相府开筵,常聚些布衣韦带。”
  在文学作品中,一根腰带就能勾勒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红楼梦》中那根“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 只能束在贾宝玉的腰上,如果让他换上鲁迅小说《药》中的那根“很宽的玄色腰带”,且也是“胡乱地捆在腰间”,那他还会是人们心目中的贾宝玉吗? 读最早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的“腰若流纨素”句,顿觉这根洁白的丝绸腰带负载的乃是刘兰芝虽遭被休厄运却方寸未乱、盛装以迎的不屈精神,真让人可叹可敬!
  “消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宋代词人秦少游的《满芳庭》词句描绘了一幅相恋男女离别时互赠香袋、腰带的动人画面。这自然是段古话了。不过以腰带作传情之物,在苗家儿女间如今却不鲜见,川、滇、黔地区的苗家至今仍保留有“山歌定情、草标作记、腰带传情”的感人的风俗,当地人认为这是件吉祥事,被称为“美满姻缘一线牵”。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古诗十九首》中那个痴心女的诉说已成千古绝唱!一条细细的腰带,竟成了青年男女情感的媒介物,寄托着彼此情真意切的相思梦。而这条“衣带”又被后人反复吟唱,“衣带无情有宽窄”、“衣带渐宽终不悔”……而“衣带渐宽终不悔”一句后竟成了国学大师王国维眼中做学问的一种境界,如此奇思妙喻,能不令人叹服?然而,以“梅妻鹤子”著称的林和靖唱的“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的相思曲,则更令人揪心!痴情男女欲用罗带打同心结,却横遭不幸,只好泪眼相对,无语凝噎了。
  “腰中双绮带,梦为同心结”,传情送罗带,情切衣带宽。然而作为一种感情符号,情到痴处,腰带在古人心中似还有另一番表达方式,即吟唱者愿自身能化为女性腰间的衣带。这不,陶渊明三十岁时所作的《闲情赋》就是这样的典型:“愿在裳而为带,束窈窕之纤身,嗟温凉之异气,或脱故而服新。”鲁迅先生在致日本友人的信中称《闲情赋》为“坚实而有趣的作品”,又在《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六)》中肯定其是爱情赋。细小腰带,竟传达出如此高雅、缠绵的情感,实属罕见,因而赢得了后人仿效,如刘希夷的《公子行》:“愿作轻罗着细腰”; 曹尔松的《南溪词》:“恨杀轻罗胜我,时时贴细腰边”……
   小小腰带,演绎大千,这是颇具中国特色的一道人文景观。随着时代的变迁,腰带的功能也在逐渐演化。眼下,不少女士称腰带是“时装的彩虹”,而一些男士则视腰带为自己的一张“脸面”。君不见,金利来、皮尔•卡丹、花花公子等名牌腰带动辄就是上千元,真是够“牛”的!听说英国有这样一句谚语:“腰带越长,寿命越短。”所以我们虽然富了点,但还是按国人的老传统行事为好,那就是“勒紧腰带过日子”。当然这已是另外一个话题了,故就此打住。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