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擒故纵,曲折回旋

作者:湖北省恩施州教科所 徐延春|  时间:2004/10/20 20:09:2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

 

  “擒”是指“抓住”文章的主题,“纵”是指暂时“放弃”文章的主题。二者看似矛盾,其实目的只有一个:“纵”是为了“擒”,即抓住文章的主题写活写深写透。
  “欲擒故纵,曲折回旋”的写作手法具有跳跃性、回旋性的特点。清代评论家金圣叹把这一笔法戏称为“狮子滚球”法:“文章最妙是觑定阿堵一处。已却于阿堵一处之四面,将笔来左盘右旋,右旋左盘,再不放脱,却不擒住。分明如狮子滚球相似,本只是一个球,却教狮子放出通身解数。一时满棚人看狮子,眼都看花了,狮子却是并没有交涉。人眼自看狮子,狮子眼自射球。盖滚球是狮子,而狮子之所以如此滚,如彼滚,实都为球也。”在课文中采用此法亦比比皆是。如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文章一开始就极写穷困失业、无家可归的流浪汉苏比,为了进监狱得以安身而故意犯罪,六次惹是生非都没有达到目的。这是怎么回事呢?按说一个人只要犯了罪就得进监狱,可苏比却不能!这就是用“曲”笔先让其“纵”。象苏比这样思想坏“透”了的人还可以挽救吗?在赞美诗的感化下,苏比决心靠劳动过正常的生活,可警察却在这时无故逮捕了他。文章结尾终于让苏比“如愿以偿”了。在苏比想被捕而不得,不想被捕而被捕的的过程中,“欲擒故纵,曲折回旋”的写作手法表现得别出心裁。再如刘鹗的《明湖居听书》,为了“擒”白妞高超的演唱艺术,先不惜笔墨放“纵”了琴师的弹奏技艺之精妙、黑妞的演唱水平之叹为观止、观众的评论之玄妙。可见这种“欲擒故纵,曲折回旋”的写作手法一般是,先宕开一笔,似节外生枝,令人眼花缭乱,目不定睛。突然,于关键处笔锋陡转,直指主题,嘎然煞脚。
  文章的片断也可采用此法。如①这十六个年轻人,都是这一年多土地改革当中各区各屯涌现出来的新积极分子。五股中有四股不识字,或才学字,可是他们都积极能干,勇于负责。在一年多的土地改革运动中,他们掌握了阶级斗争的本领。从质量上来说,这个工作队是并不弱的。(周立波《暴风骤雨》)
  ②黑妮十岁上跟着大妮在小学校去念书,念了四年,比哪个都念得好,回到家里还常常出来玩,欢喜替旁人服务,有人看见她是钱文贵侄女,不愿和她接近,但接触她一两次后,就觉得她是个好姑娘,忘了她的家庭关系。她一年年长高,变成了美丽的少女,但她自己并不懂得也不注意那些青年男人为什么在悄悄地注视她。(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③雷石柱是康家寨的自卫队分队长,今年二十三岁,虽是受苦出身,却生得眉清目秀,十分英俊,为人精明强悍,勇敢果决。(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
  ④这是谁的孩子,怎么出现在集中营里?孩子穿得破破烂烂的,长着一双聪明诱人的眼睛,不象是特务的小孩。(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上面例①中,“五股中有四股不识字,或才学字”是“纵”,“都积极能干”至“并不弱的”是“擒”;例②中“有人看是钱文贵侄女,不愿和她接近”是“纵”,“接触一二次后,就觉得她是个她姑娘,忘了她的家庭关系”是“擒”;例③中“虽是受苦出身”是“纵”“却生得眉清目秀,十分英俊,为人精明强悍,勇敢果决”是“擒”;例④中“穿得破破烂烂的”是“纵”,“长着一双聪明诱人的眼睛”是“擒”。以上这些“纵”都是次要的,“擒”的部分才是主要的,“纵”是为“擒”服务的。
  许多采用“欲擒故纵,曲折回旋”手法的文章都让我们不得不倾倒。它比平铺直叙来得有气势,往往达到了“于无声处听惊雷”、“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作文要用此法尚须注意以下三点:
  一、曲忌直。既然是“欲擒故纵,曲折回旋”,就得斗折蛇行,九曲黄河,腾挪跌宕。作文要写得曲折,就要有巧妙的构思,始终给人“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二、曲求显。“曲”的终极意义在于“显”,而不是“隐”。但是,在一篇仅仅几百字的作文里,什么部位“隐”,到什么火候才“显”,是大有文章的。一般来说,“显”都在结尾而不在开头或文中。“欲擒故纵,曲折回旋”是不是要求文章非要有曲折多变的故事情节呢?显然不是,有许多文章情节很明了,却很感人,其奥秘在于作者善于设“路障”,引导读者穿街过巷,通过蜿蜒小径,走到僻静幽深处,方可作罢。此乃“隐”与“显”的神奇魅力之所在。
  三、曲贵变。曲的核心就是一个“变”字。一切人与事都是处在运动变化之中的。作者要以敏锐的眼光洞察其本质,挖掘其内涵,文章才能写出深度来。
  (原载华南师范大学《语文月刊》2001年第10期)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