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内容——基础

作者:山东省垦利一中高一语文组 李志良|  时间:2004/10/18 18:31:5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

  近几年的语文教学改革一浪高过一浪,随之而出的语文教材也在不断更新,今年的新课程标准可以说是语文教育改革的一个新高度。
  几年来的改革,讨论的重要问题主要集中在:语文应该教什么,怎么教,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几个方面。改革中也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提高学生的素质,这一点在新教材中体现的最为明确,先不说课本内容的大变化,单看教材学习上的变化就可以说是“前不见古人”。以江苏教育出版社编写的教材为例,这套教材加上了活动体验,家上了问题探讨,从这两个板块可以看出把学生的主题地位突出了,改变了以往的教师在讲台上努力说,学生在下面拼命记的“灌输式”教学。这样看来语文教学似乎单了,其实恰恰相反,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看到这套教材后的第一感觉是无从下手,不知道该怎么教,更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开始入手。以往语文教学中狠抓的“双基”,在这套教材中没有作出强调,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放在了第一位。这种做法对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很有帮助,但是忽视了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基础。
  提高学生的素质固然重要,但是基础同样是不能忽视的。没有了基础的素质无疑是“水中花”,“镜中月”——可望而不可及,是海市蜃楼,是空中楼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突出反映一个问题:不知道该如何去积累,更不知道该积累哪些东西。从初中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在基础上存在的问题十分突出。有些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只强调考试范围内的东西,不在考试范围内的东西一个忽略。高一的学生不知道句子成分是什么,不知道单句和复句怎么区别,甚至不知道一个完整的句子应该有哪些成分组成,对于标点和修辞更是知之甚少。要求这样的学生去鉴赏作品,去分析课文内容,那是缘木求鱼,作为一名高一语文教师,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补足他们在初中的欠缺,让他们掌握一个高一学生应该具有的知识——基础知识,做到这一点至少要一个月的时间。然后才是教学生如何去分析课文,如何去阅读,如何去鉴赏作品。
  当然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还要照顾到字词知识,如果真把这些放给学生自己去积累,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最突出的一个问题,不知道语文该怎样学,不知道如何预习。比如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预习,不知道应该怎么样积累,经常出现的现象是昨天刚学过的东西今天就忘记了。很多学生反映语文很难形成一个知识体系,不象数学等学科,有一个大的网络在头脑中,而语文没有;上课时很清晰,下课后却很模糊;总是感觉学了一些东西,但是如果具体的说学到了什么,却又说不出来,复习的时候更是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下手,课文读了,笔记看了,可是考试的时候一见到题还是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入手,总是感觉似乎能写出一些东西,真写起来就不知道该怎么写了,就算写了也是胡乱写的,不能真正写出自己想写的东西,不会表达自己。回答起问题来总是围绕答案转,就是说不到点上去,浪费了很多话,花了很多时间还是做不出来,自己着急,教师更着急,最后直接说了一句“老师,我明白,但我就是不知道该怎么去说”。性格开朗的学生能大胆的提出来,内向点的就默默无闻,结果是问题越积累越多,对语文越来越没有信心,最后干脆放弃。一个母语学科成了影响高考成绩的重要因素,每年都有大量的考生毁在语文上。
  我们说“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是打开各个学科的钥匙”。这些话看起来是老生常谈,其实是最现实的话。任何一门学科也需要理解、分析,没有理解、分析不可能学会、学好一门知识。而最能锻炼理解、分析能力的学科就是语文,语文本身更需要理解、分析,做不到这一点语文就完全成了“识字课”。于是,问题又出来了——如何做到这一点。这是学生的困惑,也是语文教师的困惑。但是如果把这个问题反过来看,为什么没有做到这一点,那问题就简单了,答案一眼就看出来:忽视了基础。就比如盖房子,没有把地基打好,上面不论装修的多么漂亮,这所房子也不会长久站立。语文是同样的道理,没有充分的字词、语法、修辞、写作知识,就去分析课文、鉴赏作品,那根本是不可能的,肯定是做不到,更做不好的。
  所以说语文教学不论怎么改革,基础一定放在第一位。这是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没有了基础的语文是中看不中用的语文,语文的基础地位也就随着丢了,因为它本身就没有基础,更不能给别的学科做基础。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